|
![]() |
|
孩子总是“唱反调”!除了气到爆,你还能做什么?-绍兴家政
时间:2021-04-19 08:27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带了。尤其是三岁左右的孩子,不论家长说什么他总喜欢加个“不”字。“我不吃饭”、“我不睡觉”、“我不坐这里”、“我不······”总之就是唱反调。有些家长很困惑,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孩子总是要跟我们对着干呢?”妈妈们绞尽了脑汁,也不知道孩子那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往往被孩子们气得火冒三丈,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的“唱反调”原因不尽相同,想要和娃协调沟通,这几个原因你应该知道! 孩子处于叛逆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前后会经历几次叛逆期。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的心理往往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他们的身体和能力却还没那么快成长,内外矛盾下,让孩子显得易怒、固执、封闭和难以沟通。 比如我们常说的“可怕的两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刚刚萌发。这个时候,孩子发现当他说“不”的时候,他似乎就拥有了控制局面的力量。所以,孩子这个时候就经常说不,来探索他能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家长常用命令式语言 爸爸妈妈经常说:不要大声敲碗筷,不要乱扔玩具、不要玩水、不要把衣服弄脏……可发现孩子似乎听到了,但就是要对着干,说不要做什么就偏偏做什么。其实这不怪孩子,也不是孩子在挑战爸爸妈妈的权威,而是我们大脑的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 当我们说,不要去想粉红色的大象,你脑海里充满的就是粉红色的大象。当爸爸妈妈说,不要看电视,孩子听到的只有看电视。我们大脑似乎很容易把“不”忽视掉,所以孩子在做的,一定是你不想让他做的事情。而且孩子的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当你说“如果你晚睡,你就得不到贴贴纸了”。孩子是绝对不会想到,如果我早睡,我就会得到贴贴纸。
感觉统合失调 我们一直在宣导,人类成长一定要顺应生命成长规律,家长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如果因为“爱”孩子就限制了他的身体发展,那么在后期,孩子就会自我寻求弥补。 就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首先,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及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过度代劳,各种包办,导致孩子的触觉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出现胆小、粘人、任性、容易哭闹、容易与人唱反调等触觉失调的情况。 其次,现在大多数孩子出门基本上是以车代步,在家在外都是抱的多,爬的少,前庭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会出现多动、乱跑、不遵守规则与行为规范等前庭失调的表现。
因此,受前庭觉、触觉等多方面不足的影响,孩子神经系统需要大量的感觉刺激来寻求弥补,你越是不停地打断,孩子越得不到弥补,而这时孩子自身完全不受心理管控,就造成脑神经抑制困难,后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会演变成多动、爬桌子、踩板凳的现象,毫无纪律与安全意识。 孩子“唱反调”有什么改善方法吗? 不贴标签,明确规则 当孩子处于叛逆期时,只要陪着孩子尽量平稳度过就好了。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是故意不听你的话,让你失去做家长的权威。如果家长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容易严苛对待孩子,强制剥夺孩子自我做主的体验和能力。 同时,也不要给孩子贴上“霸道”、“不听话”、“固执”、“坏孩子”等标签。孩子说“不”可能是无心的,过几天就变了。 但你给孩子贴上一个无形的负面标签,这个标签可能就会一直跟着孩子,让孩子迷失他的本性。 爸爸妈妈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定规则。和孩子明确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情况下孩子说不是正确的,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遵守规则。 比如陌生人要给孩子吃零食时,我们要夸奖孩子大声勇敢地说了不;再比如过马路时,孩子不愿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就需要耐心地和孩子说明规则并坚定执行。
注意表达方式,正话正说 爸爸妈妈和孩子说话时,一定不要正话反说,而是要正话正说。比如,叫孩子不要敲碗筷,你可以和孩子说,敲碗筷太吵了,而且没有礼貌,你可以把碗筷拿好,我们来专心吃饭吗?再比如叫孩子不要扔玩具,可以说我们一起帮玩具找到它们自己的家。叫孩子不要看电视,可以说,看电视的时间结束了,请你关掉电视机,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吧。
进行针对性感统训练 家长要牢记“用则进,废则退”的道理,让孩子多运动、多锻炼,去获得足够的感觉刺激,不要过度包办、代办和限制。 因为感统失调出现的“唱反调”的现象,急需针对性的感统训练才能很好的帮助孩子调整。 有的孩子会因为触觉太敏感,不愿与外界互动,拒绝家长的指令,可以通过触觉训练,改善孩子的触觉敏感,提高逻辑能力,让孩子可与家长分辨问题,而并不是直接就拒绝。 前庭掌握着维持平衡、身体姿势维持等功能,前庭平衡训练能有效提高孩子平衡感、注意力、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孩子可以开口与家长表达诉求,让每一位孩子在应该自信活泼的年纪,保持他们最原本的状态。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专业感统训练机构,进行一对一能力评估,了解孩子能力发展水平,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感统训练,有效改善孩子“唱反调”的问题,抓住孩子能力提升的关键期,让孩子变得健康、自信、专注、智慧!
育儿资讯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