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经常发呆的宝宝更有创造力,这是真的吗?
时间:2023-05-27 08:45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有家长反映,上幼儿园的宝宝经常独自发呆,像是有心事的样子,不知是不是疾病的征兆。专家解释,排除大脑病变和心理异常,对正常的发呆要宽容对待,因为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调适。 1 案例:无聊的欢欢 4岁的欢欢是个性格内向的大眼睛女孩。她刚从别的城市搬来,新小区、新幼儿园、新老师、新同学让她无所适从,经常躲在妈妈身后,用疑惑、恐惧的眼神打量周围的一切。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欢欢经常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发呆,有时吮吸自己的手指,或摆弄衣服上的扣子,很无聊的样子。 爸爸给欢欢买了新玩具,欢欢也只是新鲜一天,然后坐到阳台的飘窗上,继续发她的呆。妈妈担心起来:“这孩子该不是病了吧?”但是去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
分析 区分两种无聊 宝宝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暂时感觉无聊是正常的,但家长仍需要分辨两种不同含义的无聊。 第一种无聊是宝宝觉得自己做的事没意思,或者无事可做,表明宝宝缺乏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如果是这样,家长应该引导宝宝发展兴趣爱好。 第二种无聊是不愿与任何人和事物发生联结,反映了宝宝内心孤独。如果是这样,家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宝宝。 对策 用游戏赶走孤独 陪伴当然不是面面相觑,只有用心才能称得上是陪伴。家长不妨陪宝宝多玩游戏,或者陪宝宝看绘本、聊天,做宝宝的亲密朋友,这样才能帮助宝宝赶走孤独。 陪伴宝宝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玩宝宝喜欢的游戏 在家长看来,宝宝一直玩同一个游戏很无聊,但是宝宝却玩得很开心,这是因为家长和宝宝对于无聊的感觉不一样。像举高高或者捉迷藏这类简单的游戏,每次玩的时候宝宝都很开心。既然宝宝喜欢,那么在宝宝感到无聊的时候不妨陪宝宝玩玩吧。家长在和宝宝玩耍的时候就算自己没有兴趣也不能表现出来,以免影响宝宝的兴致。 2. 让宝宝重新爱上旧玩具 宝宝玩玩具很容易喜新厌旧,就算是买了新玩具,玩上两三天也就放在一边了。对于宝宝有求必应的家长往往很快就带宝宝去购买新玩具,然而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宝宝变本加厉。 其实,家长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让宝宝重新爱上旧玩具。比如和宝宝一起清洗旧玩具,当旧玩具焕然一新时,宝宝或许会对旧玩具重燃兴趣。 或者旧玩具新玩,将旧玩具进行新的搭配,比如说将橡皮泥和积木混在一起玩,等等,让宝宝在原有玩具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除了满足宝宝对新鲜玩具的欲望,还能够激发宝宝的创意力。 3. 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在家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无聊的情绪,还会有一些抱怨,但是请注意场合,避免把无聊情绪传染给宝宝。宝宝可能本来玩得很开心,被家长影响后就会觉得无聊。 所以家长要给宝宝做好榜样,就算真的觉得无聊也不要在宝宝面前表现出来。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培养一些兴趣,比如在周末的时候和宝宝一起运动,或者去游乐园。家长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让宝宝参与进来,让宝宝成为自己共享兴趣的小伙伴,增添宝宝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度。 2 案例:深沉的康康 康康是一个聪明伶俐的5岁男孩,象棋、轮滑一学就会,还自学了好几款手机游戏,操作起来比妈妈都熟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康康经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叫他就答应,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异常。 “这小子是在玩深沉吗?太早了点吧?反正他一不闹腾我就心慌。”康康妈还是有点放心不下。 分析 发呆的好处 脑科学专家解释道,发呆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不经意间出现的一种自发的清醒而放松的状态,属于自我保护和调适。很多家长以为宝宝发呆就是有问题,认为宝宝什么也不干就是在浪费时间,总想把宝宝的分分秒秒都安排满。 其实,宝宝适当感觉无聊,学会发呆,会让他更有创造性,身心也更健康。 发呆有以下好处: 1. 发呆有助于调节大脑机能,消除疲劳 脑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有意注意时间有一个阈值,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大脑能够很好地吸收外来信息的刺激,如果超过这个阈值,接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刺激,大脑就会产生疲劳,人就会感到烦躁,思考吸收能力大大下降。 在学习和玩耍的间隙,宝宝发发呆走走神,其实是被动地让大脑获得短暂的休息,让大脑的机能得到调节,消除疲劳。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发呆会引起机体的松弛反应,这是一种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普遍降低的综合性下丘脑反应。 松弛反应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加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引起生理觉醒水平的明显下降,由此产生深度的放松。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
2. 发呆有助于消化沉淀所学的知识 宝宝在探索环境,学习必要知识之外,同样需要有时间和空间的留白。他需要有时间把这些知识带到书本以外,慢慢咀嚼、消化和顿悟。他需要在学习之余去经历和思考,最终将它们通过不同的神经元串联、融会贯通,这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融入他的身体。 3. 发呆有助于激发创造力 宝宝发呆,也许是在积蓄能量,也许是在细细体会自己的感受,也许是在感知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种变化,也许是在独自处理某些情绪……不管哪一种,都是宝宝在与自己的身体或灵魂进行深度联结,在完成他的某种自我建构,都有助于从原有套路里跳出来,给自己一个创造新刺激、发现新途径的机会,从而审视过往,获得新发现。 4. 发呆有助于改善急躁性格 研究表明,经常处于松弛反应状态,可以使宝宝大脑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对抗各种应激,优化性格,改善争强好胜、易急躁、常有时间紧迫感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性格特征。而且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对于减少焦虑有着明显的作用。 对策 别打扰宝宝发呆 之前,由国家卫健委发起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首度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第一个“5”便是建议国民每天发呆5分钟。家长不妨培养宝宝从小养成这个健康习惯。在排除疾病征兆的前提下,当宝宝独自发呆时,家长不必打扰。 专家表示,宝宝发呆可以采取任何姿势,如果头部可以向后有个依靠,或者由手臂支撑更好,因为头颈部肌肉的放松更有利于产生充分的松弛反应。
育儿资讯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