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过度消耗孩子的能量会毁了他!请做赋能型父母
时间:2023-11-30 08:27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常常有一个疑问: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自信、阳光、积极,做什么事都精力充沛,不惧困难和挑战。 而有的孩子却总是退缩、自卑、忧郁,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感觉没有一点朝气在身上。 其实,这中间差的就是能量。 一个孩子的能量状态,就是他的生命状态。 一位教育家曾说:“好的家庭,要做孩子最强劲的加油站。好的父母,要做孩子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可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教育,却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做“增值”,反而在“消耗”孩子。 尤其是下面这3种教育,最消耗孩子的成长能量。 01 喜欢喋喋不休讲道理 我曾经就是一个喜欢讲道理的妈妈。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我苦口婆心跟他讲“自律与不自律的孩子,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孩子总是想着玩手机,我就在边上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你要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 就连孩子晚睡一点,我都忍不住各种念叨:睡太晚长不高,还影响学习...... 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直到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 我越躲,妈妈越多大道理。 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越是数落没完。 终日与愤怒、沮丧为伍,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我这才醒悟,太多的道理,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折磨。 心理学家马歇尔说: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喋喋不休讲道理,看似为了孩子好,其实正在侵蚀孩子的能量。 因为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不信任和操控,所以他便把能量都消耗在了抵抗上,而不是改变上。 02 喜欢无休止地向孩子抱怨 知乎上,有位博主将喜欢抱怨的父母称为“行走的乌云”。 她说:“只要妈妈一开口,我就感觉生活里没了光。” 从小,她妈妈每次和爸爸吵完架,就会在她的面前不停地数落爸爸,完了,又把怨气浇到她身上: “哎,我当初怎么瞎眼嫁给你爸的,然后又生了你这个烦人精......” “要不是为了你,这日子我早过不下去了......” 平时吃个饭,妈妈不是抱怨这个菜贵,就是吐槽她不好好学习,骂骂咧咧十几分钟,导致她每次吃饭都如鲠在喉。 用女孩的话说就是:“每次妈妈开口,看到她嘴唇一开一合,感受到抱怨声不断充斥着耳膜时,我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这导致她也逐渐“遗传”了妈妈的负能量,看问题都变得悲观。 严重时,还想过自杀。 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常常流泪,就看不见星光。” 父母爱抱怨,家就会变“情绪垃圾场”。 生活在“垃圾堆”里的孩子,内心积聚了太多的苦楚和压抑,阳光自然照不进去。 这时的孩子,就如同一株生长在沙漠里的小草,成长营养得不到供给,只能不断消耗自我,最终走向枯萎。 03 喜欢在小事上过度指责孩子 心身医学硕士李辛曾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就读于某211大学大二的女孩李楠,突然休学在家,每天不是玩游戏,就是吃喝睡。 妈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女孩就是摆烂不肯上学,说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 一番咨询后,李辛发现,孩子的病因出在妈妈身上。 从小,但凡女儿考得不好或者偷懒放松一下,妈妈就会不停地指责: “你这样对得起我在你身上付出的心血吗?” 有一次,女儿不过是漏写了一些妈妈留的作业,结果妈妈大发脾气,一边骂一边把她赶到门口写作业,丝毫不管当时已经很晚了。 平日,妈妈还经常因为一点小错、小问题就大发雷霆。 不停的指责、批评,就像一把把利刃,消耗了女孩太多的精力和心力去对抗。 女孩摆烂的背后,是因为能量被过度消耗,心中只剩下挫败感和无力感。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说: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自我攻击。 说到底,过度的指责,本质就是一种隐性攻击。 它让孩子在不断被否定和被批评的环境里,逐渐失去自信和阳光,在焦虑内耗中消磨了活力。 04 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生命力。 智慧的父母,不做负能量父母,而是做赋能型父母,为孩子提供能量,助力孩子成长。 1. 积极的对话
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就散发什么样的能量。 樊登老师在与儿子交流时,就总是积极乐观。 儿子考试把樊登的“登”字写少了一点,很是自责。 他听后却夸他:“你错得很聪明啊,古代为了避讳,孩子就应该把父母的名字写错。”这样一下子化解了儿子的烦恼。 老师冤枉儿子上课讲话,让儿子罚站,他就把自己小时候交头接耳被老师安排坐在扫把边上的糗事说了出来,儿子的委屈瞬间烟消云散。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问题,负能量的宣泄,只会让孩子深陷其中。 情绪平和,积极对话,父母的语言才会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孩子的心里,为孩子重新注入新的能量。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家庭环境的产物。 不好的家庭氛围犹如毒药,会一点一点蚕食孩子的生命力。 好的家庭氛围则如土壤,可以滋养孩子的一生。 营造家庭氛围,父母可以做好这几点:
一个轻松、温馨、民主、自由的家庭,就是一个能量场,身处其中,孩子自然元气满满。 3. 经常赞美表扬孩子
孩子需要赞美,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重要。 “知心姐姐”卢勤就从不吝啬夸儿子,不管儿子做什么,她都夸“太好了”、“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在她的夸奖下,儿子总是动力满满,不仅生活能力强,学习也很厉害。 在这里给父母们分享一个“341夸奖法”: 3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任何事件上都可以表扬孩子; 4是,肯定情绪,肯定动机,肯定已经做到的事情,肯定可以提升的地方。 1是,唯一标准:孩子的正向感觉是否得到保护和增强。 赞美,是有力量的。 经常被夸的孩子,内心会生出无限动力和热爱,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越变越好。 4. 善于表达爱
对于孩子,批评的话我们总是很容易脱口而出,“爱”却总是深藏心里。 林清玄曾说: “光是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没有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 爱需要表达出来,孩子才能感受到爱。 演员霍思燕就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嗯哼自己有多爱他,有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亲他的手。 被爱浇灌长大的嗯哼,像一个小太阳,对每个人都温暖有爱。 也像一棵小草,内心强大,哪怕被网友“攻击”容貌,也能大方回应“人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有句话说:被爱滋养的孩子,才能明亮如光。 把爱种在孩子心里,孩子的内心才会有足够的幸福感,向阳而生。 5. 高质量的陪伴
《朗读者》中,有这样一句话: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但对很多忙于工作的父母而言,能陪伴的时间实在有限。 怎么办呢? 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指出:陪伴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是否耐心,是否走心。 做到高质量陪伴,父母们要做好这“三个一”,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却能给孩子很好的陪伴: 一席话:陪孩子聊天谈心10分钟。 一段路:饭后和孩子散一下步,或者小跑一下。 一盏灯:一家人灯下一起共读,或者孩子学习,父母在边上安静做自己的事。 这些被父母用心陪伴的一个个时刻,就像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炬,不断丰盈孩子的内心。 6. 以身作则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网上有一位博主就曾自述: 十几年来,父亲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 而母亲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 每天晚饭后,父母还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跑跑步。 期间,父母虽从没有叫他要怎么做,却一直用自己的行为激励着他,让他逐渐变得自律。 正如董宇辉所说:“榜样是最好的成长力量。” 当父母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孩子自会在追随的路上,凝聚起磅礴力量,勇毅前行。 05 知乎上有人问: 作为一个普通父母,没有什么优秀的资源,也没有太多的文化,该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高赞的回答是: 多鼓励他,认可他,表扬他,理解他,支持他。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愤怒、恐惧和委屈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是啊,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赋能,不是给孩子制造创伤。 父母存在的意义,是让孩子想到你时,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
育儿资讯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