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打防疫针勿陷重重误区
时间:2016-04-17 09:27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给宝宝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但是必须讲究科学,否则一旦进入误区,便会带来不应有的危害,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之一:打防疫针后要忌口 有些家长在孩子打完防疫针后,不给孩子吃水果、鸡、鱼等食物,说是怕影响防疫针的效果。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科学的。 打完防疫针,体内产生免疫力,这对于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完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同于患病,所以不必忌口。免疫力的产生及其强弱,和吃什么不吃什么关系不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之一。如果每打一次防疫针,就要给孩子忌口一段时间,那么,一个儿童要打多种防疫针,岂不要忌口多次?这会使儿童少获得很多营养物质,影响其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 误区之二:打防疫针后要吃“发物” 有些家长,特别是农村中年岁较大的爷爷、奶奶们,总喜欢在孩子打完防疫针之后给他吃一些小鱼、小虾之类的“发物”,意思是让疫苗发出来,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疫苗的效果(这些老人是基于以前民间种牛痘的观念,牛痘接种后局部会起一小疱,不起疱则视为接种失败)。其实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防疫针的免疫效果,是靠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物质杀灭细菌或病毒而实现的。接种死的疫苗,需要足够的抗原量,使免疫系统产生较强的免疫力;接种活的疫苗,则是通过细菌或病毒在体内一定部位的生长、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起抗原作用。不管是活疫苗还是死疫苗,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抗原量,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果死疫苗内菌量不足,活疫苗因制作、储存、运输、使用不当等原因,使疫苗中的活细菌或病毒死亡,不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当然就不会刺激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甚至根本不产生免疫力。因此,接种疫苗后,体内是否产生相应的免疫力,与所谓的“发物”无关。 误区之三:打防疫针越红肿越有效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打了防疫针之后,局部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相反,出现局部红肿现象才觉得有效,并且认为红肿越明显效果越好。其实,这是预防注射的误区。 各种疫苗都是用细菌、病毒或其产生的毒素制成的。尽管经过减毒或杀灭处理,也仍然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活疫苗中的细菌、病毒注射到儿童体内后,先要在注射局部生长、繁殖一段时间,所以会引起一些反应。另一方面,疫苗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混有杂蛋白,杂蛋白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因此,打防疫针后,少数人局部发生轻微红肿现象,或轻微发烧、不适及出些荨麻疹等是正常反应。目前用基因工程合成的疫苗,如乙肝疫苗,已相当程度地避免了此类不足。 接种疫苗后,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反应。如发烧不超过38.5摄氏度,一般当天会退烧。少数人的注射局部有轻度红肿,很快会消退。严重的红肿反应是不应有的现象。也就是说,局部无红肿反应,并非就不产生抗体或产生的抗体少。相反,反应较重,有时代表疫苗质量差。如果儿童打了防疫针,局部出现较严重的红肿反应,应及时请医生看看。 误区之四:有慢性病更要打防疫针 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慢性肾炎、结核、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儿童,体质比较差,更容易被染上麻疹、脑膜炎、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因此,家长希望为这样的孩子打防疫针,增强其免疫力,以免患上这类传染病,雪上加霜。有时,家长会隐瞒病情,骗取医生给孩子打防疫针。这样做是很不好的,因为患慢性病的儿童不宜打防疫针。 疫苗都有一些副作用,接种后可能会引起轻微反应,这对健康儿童来讲,完全可以承受。但患有慢性病的儿童却可能吃不消。比如患心脏病的儿童,心跳本来就快,心脏的储备力很小,如果注射疫苗后引起心跳加快,尽管每分钟只加快几次、十几次,健康儿童可能无所谓,但患心脏病的儿童就无法承受,甚至会引起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因此,患有慢性病的儿童一方面要积极治疗,一方面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待慢性病治愈或病情稳定后再打各种防疫针。 误区之五:发烧不影响打防疫针 儿童发烧,大多是由于感染了病菌、病毒等病原体造成的。正在发烧的儿童不可打防疫针。因为打防疫针可能引起发烧,这会使正在发烧的儿童体温更高,对孩子不利。 另外,发烧往往是麻疹、流感、脑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打了防疫针,会因接种反应使原发疾病的病情变得更复杂,从而可影响医生的正确诊断,耽误及时治疗。 因此,正在发烧的儿童,应及时请医生诊治,等疾病彻底治好后,再补打防疫针。 妈妈育婴课堂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