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3岁高大个儿子睡觉必走流程“喊妈妈”:养男孩费妈,真相了
时间:2025-09-25 08:01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人次
最近,一个13岁177cm高的儿子,每晚睡觉前必走流程——“喊妈”视频悄然在网上走红。 看着视频中男孩在暗黑的房间,用变音的公鸭嗓一遍遍喊“妈妈”,妈不应声,他不妥协的样儿,让无数老母亲破防了:这不是同款儿子嘛!不把妈叫醒不死心,不听到妈回应不罢休! 评论里,妈妈们的吐槽更是掀起是一波又一波高潮: “我儿子13岁,上个厕所先报备:妈,我去拉个屎!” “15岁183cm的儿子竟然堵在卧室门口向我要2元零花钱。” “我儿子也是,不管几点不管你睡没睡,没完没了喊妈,直到你答应……” ……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妈妈们“血泪交织”的经历。 如果说养娃是一场修行,那养儿子绝对是开启了“困难模式”。无数男孩妈妈都在深夜暗自感叹:为什么养个男孩,这么“费妈”?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背后的几条真相。每条都真实到扎心,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01 男孩的大脑,自带“延迟成熟”属性 说白了,就是他们脑子里管“刹车”的那部分——前额叶皮层,发育得比女孩慢不少。 所以你才会发现,男孩做事经常不过脑子,冲动、鲁莽,好像从来不想后果。你越喊“别跑”,他跑得越欢;刚让他“小声点儿”,下一秒就能扯着嗓子嚷嚷。有时候真让我们觉得,他们是不是故意跟妈妈对着干? 但其实,真不是。 科学研究说得很清楚:男孩不是故意惹你生气,是他们大脑里的“刹车片”还没长好。前额叶皮层负责控制冲动、理智决策,就像是行为的方向盘和刹车踏板。 可惜在男孩这儿,这个系统经常“失灵”,所以他们特别需要外部的提醒和帮助。而妈妈,往往就成了那个最主要的“外部控制器”。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一见水坑就兴奋,想都不想就要往里跳。我每次都得眼疾手快地把他拽住。稍微慢一点,“啪”一脚就踩进去了。 有一次我实在没忍住,问他:“你干嘛非要跳啊?” 他特别天真地回我:“我想看看水花能溅多高。” 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而且这类剧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演。 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不得不时刻盯着、反复提醒:“别爬高!”“小心点儿!”“先想再做!”……这些话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遍,能不累吗? 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还特别考验妈妈的耐心。你得反复提醒、不断引导,默默等待他们慢慢成熟。 02 男孩体内,有台“永动机” 雄性激素让男孩天生精力旺盛,“充电五分钟,续航两小时”真不是开玩笑的。他们喜欢跑、跳、爬、闹,好像永远不知道累。 实际上,他们爬上爬下、冲来冲去,不是在故意捣乱,而是在释放身体里那股与生俱来的能量。 而妈妈,就成了他的“安全员”和“能量调度中心”。我们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一不小心他就磕了碰了、惹麻烦了。 这份工作,不仅耗体力,更耗心神。因为你得时刻保持警觉,说不累,那是假的。 03 妈妈,是男孩的“专属情绪出口” 这个社会对男孩有一套固定的期待:“男子汉不能哭”“男孩子要坚强”。所以他们在外面遇到委屈、压力,往往不敢表达,只能憋着。 不能随便哭、不能喊疼、不能表现脆弱——是很多男孩从小就接受的“准则”。 但孩子终究是孩子,情绪总得有个出口。于是,妈妈就成了他们唯一敢大哭、发脾气、宣泄情绪的人。因为妈妈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是能让他们安心做自己的人。 所以,男孩在外面憋了一整天的情绪,回家可能全都会倒给妈妈。 有一次我儿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就冲我发脾气。我当时还挺委屈,后来才懂:他不是冲我,是因为在我面前,他不必假装坚强。 他敢对你发脾气、哭诉,是因为他知道:妈妈永远不会拒绝他。 这份信任特别珍贵,但也真的特别累人。 04 妈妈,天生就是家里的“总管” “男孩粗糙点养没关系”的传统观念,让很多爸爸不自觉成了“甩手掌柜”。陪玩可以,但细致活儿,基本还是妈妈来。 从记录生日、安排兴趣班,到每天做什么饭、买什么衣服、学校要交什么材料……这些看不见的“育儿劳动”,大多数都落在妈妈身上。 当然,爸爸也不是完全不参与,但妈妈永远是“最终负责人”。孩子生病了,学校第一个找妈妈;作业忘了带,妈妈比孩子还急;情绪不对劲,妈妈是第一个察觉的。 不是妈妈爱操心,是整个环境都在默认“妈妈就该管孩子”。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妈妈不得不成为那个事无巨细的“总管”,也让孩子更习惯依赖妈妈。 05 当妈,还得会点“读心术” 男孩的语言能力发育通常比女孩晚一点,心里有话常常说不清楚。一急就动手、一生气就摔门、想要什么直接上去拿。 你问他“怎么了”,他吭哧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时候,妈妈就得自动切换成“行为翻译官”模式: “你是不是因为爸爸没陪你打球,不高兴了?” “你推人是不是想跟他玩,但不会说?” 妈妈因为长期陪伴,成了最懂他们的“翻译”。连猜带蒙,从孩子的行为里读他的“潜台词”。 这个过程特别考验耐心和观察力。你得从一堆看似“捣蛋”的行为中,读出他们真正的意图和需求——简直就像每天都在玩高难度解谜游戏。 06 妈妈是家和学校之间的“中间人” 现在的教育系统,大多要求孩子安安静静坐着、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但这跟男孩好动、好奇、探索的天性几乎是反着来的。 所以,老师打电话投诉,成了不少妈妈的日常。于是我们不得不当起“中间人”:既要安抚老师,又要理解孩子,还得想办法让他在不压抑天性的前提下,尽量符合学校的要求。 白天接完老师电话,晚上就得耐心跟孩子谈心; 学校要求孩子乖,妈妈却得在家给他释放天性的机会; 老师希望家长多督促,妈妈还得小心把握,不让孩子讨厌学习。 我们努力帮孩子找到规则和天性之间的平衡。而这个平衡点,需要妈妈用智慧和耐心慢慢摸索。心累,不在话下。 写在最后: 男孩“费妈”,不是妈妈做得不够好,恰恰是因为妈妈做得太多、太重要。 你是他的外部控制器、安全员、情绪出口、总管、翻译、辅导员……你每一个角色,都在帮他慢慢长大。 所以,当你又累又燥的时候,请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也许有一天,他会长大成熟,不再需要你时刻守护。但到那时,你或许反而会怀念——这个曾经让你抓狂,却也让你深深被需要的小男孩。
育儿资讯 相关内容:
|